抗前列腺癌藥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來源:百濟藥房藥訊   2018-04-26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y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許永團隊在抗前列腺癌藥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fā)表于美國化學會旗下《藥物化學雜志》上。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全球腫瘤發(fā)病率第二位。臨床上前期主要采用雄激素剝奪療法(ADT)治療前列腺癌,然而幾乎所有患者最終都會發(fā)展為致命性的去勢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雖然FDA批準的第二代抗雄激素藥物如恩雜魯胺(Enzalutamide)和阿比特龍(Abiraterone)等對緩解疾病進展具有一定的功效,但患者很快會出現臨床耐藥。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治療前列腺癌耐藥的新策略。

 

  通過抑制表觀遺傳靶標BET溴結構域(Bromodomain)進而影響雄激素受體信號通路,是近年來治療前列腺癌及其耐藥的一種潛在新策略。溴結構域是一種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通過識別組蛋白上乙酰化賴氨酸,在轉錄激活中發(fā)揮關鍵作用,與多種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相關。2014年,Nature雜志報道了密歇根大學Arul Chinnaiyan和Shaomeng Wang等的研究工作,他們提出BET溴結構域可與雄激素受體(AR)直接相互作用,影響雄激素受體下游基因的表達。因此,靶向BET溴結構域代表了治療前列腺癌的新策略。盡管近年已開發(fā)了多個BET抑制劑,但進入臨床試驗以及用于前列腺癌相關功能研究的化合物仍十分有限。因此,不論在基礎研究領域還是在臨床應用上,仍然迫切需要結構新穎且具有良好成藥性的BET溴結構域抑制劑,以增強人們對BET抑制劑治療潛力的理解。

 

  許永團隊長期致力于創(chuàng)新藥靶發(fā)現與確證和創(chuàng)新藥物開發(fā)研究。團隊前期以前列腺癌耐藥等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為導向,以計算生物學、藥物分子設計等理論策略為驅動,建立了藥物化學、化學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技術平臺。在此平臺基礎上,發(fā)展了苯并吲哚酮(Y02224,J. Med. Chem. 2016, 59, 1565-1579)和苯并惡嗪酮(Y08060,ACS Med. Chem. Lett. 2018, 9, 262-267)類BET溴結構域抑制劑。近期,該團隊又開發(fā)了一類新型苯并[d]異惡唑類BET溴結構域抑制劑,通過分子對接和以復合物晶體結構信息為指導,最終獲得了磺酰胺類和苯并咪唑類兩類高效的特異性BET溴結構域抑制劑。這些化合物對前列腺癌等表現出良好的體內外抗腫瘤活性。

 

  代表性化合物6i(Y06036)和7m(Y06137)與BRD4(1) 的結合Kd值分別為82和81 nM。在針對32個代表性溴結構域蛋白的選擇性評價中,化合物6i和7m表現出優(yōu)越的選擇性。在體外,化合物6i和7m可以抑制多種前列腺癌細胞的增殖與克隆形成,同時可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細胞中AR、AR調控的下游基因以及ERG和MYC等癌基因的表達。在C4-2B異種移植的小鼠前列腺癌腫瘤模型中,化合物6i和7m也顯示出良好的腫瘤生長抑制效果。該研究為前列腺癌藥物開發(fā)提供了一類新的有前景的導化合物。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張茂風、張巖和助研宋明,通訊作者為許永。該研究工作得到了暨南大學、加州大學戴維分校、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合作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個性化藥物”先導科技專項、美國前列腺癌基金等多項基金的大力資助。

 

來源: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

【溫馨提示】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和治療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聯系我們。
● 如需咨詢藥物,請點擊【服務指南】,了解相關信息。

本欄目熱點文章

藥品信息服務證: (粵)一非經營性一2018—0148
@2013~2025 廣州市康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服務熱線:400-101-6868
請輸入搜索關鍵詞